【玉林人游玉林】北流河村“露天美术馆”《五月的鲜花》作品5月1日首秀

5月 6, 2022 新闻中心

原标题:【玉林人游玉林】北流河村“露天美术馆”《五月的鲜花》作品5月1日首秀~

荷花、牡丹花、新疆棉花、仙人掌花……近日,各式各样的“鲜花”不断地绽放在北流新圩镇河村的小河河畔、树荫下、田园里、屋檐旁,来自国内知名美术院校近40名优秀青年艺术家以“五月的鲜花”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将于5月1日在该村“露天美术馆”首秀。

4月26日,记者从河村“露天美术馆”组委会获悉,展馆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画展作品已陆续安装在河村的村道、河道、田园等自然景观构成的“露天美术馆”的灯光展箱中。

“露天美术馆”是北流市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河村“露天美术馆”除了没有围墙,在运营方式和展览模式上都与真正的美术馆一样。“露天美术馆”以北流市新圩镇人、国内知名艺术家陈星州等为策展人,以组织艺术家或美术馆邀请展的方式,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专题展览,每一期展览时间持续一至两周时间。为了让“露天美术馆”可以持续运营,主办方还创办了“露天美术馆”文创商店,文创团队利用每次参展的艺术品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近年来,在北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河村全面开展“三清三拆”,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按“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理念改造老房子,对河村的田、林、水、路等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建设。如今,河村处处是风景,被誉为“山水画卷中的村”。新圩镇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整合该镇艺术人才的资源优势,在河村相继建成了杨继国国画室、陈星州工作室、肖孟风归堂、河村画院、河村艺术馆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书法绘画文化基地。焕发了勃勃生机的河村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露天美术馆”落户该村,将与河村美丽的山水田园、艺术家工作室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打造乡村振兴的“升级版”。

此外,为助力河村“露天美术馆”首秀成功举办,新圩镇在交通、停车、环境卫生等方面做好周密部署,同时在艺术馆周边植入新圩美食元素,游客在欣赏艺术作品同时,可以品尝当地南胜石磨粉、玉圩宫熟食等特色食品。

以陈星州为首的策展团队则日以继夜连续工作,并在4月中旬向国内艺术家发出“英雄帖”,得到大力支持,目前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已全部到位,部分作品已安装在“露天美术馆”的灯光展箱中。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陈星州架起一座艺术的桥梁,把曾经遥不可及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艺术文化,对接到家乡的田间地头。这个“露天美术馆”融合了中外露天美术展的优点,在全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是仅为美丽乡村锦上添花,还是能为乡村发展持续追肥?我们走进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去一探其中答案。

北流市新圩镇河村是广西乡村振兴示范村落,也是广西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村,并在2020年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这个小村符合我们对中国新乡村的向往,干净整洁,安静祥和,繁花新叶,田园清幽。村道边一幢幢绿荫掩映中的泥瓦老屋,经过不同的艺术家设计、改造,表现出流派有异的艺术审美。这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村民共同付出努力来改造“空壳村”的典型成果。

陈星州带我们在村路上行走,指点着准备在哪个点放置他设计好的画作展箱,激情满怀讲述着他的构想:“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开始我就密切关注家乡的变化,一直在构想如何把一线城市的文化艺术资源引进乡村,让文艺成为有效带动乡村人气的法宝。”

创意来源于突发的灵感。无意中发现的上海市中心一个国外艺术家油画原作的灯箱广告牌,让陈星州联想到近年来蜚声国际的日本“大地艺术节”。两者的结合启发了他的思路,经过反复思考和周密策划,他想到了在露天投放“艺术品展箱”,打造缩小版“大地艺术节”——乡村“露天美术馆”‘。

“我曾经做过调查,国内大部分三四线甚至二线城市都没有专业美术馆,更别说是乡村。美术馆一直是殿堂一样的存在,似乎离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很遥远。我就想反其道而行之,让艺术出现在乡村里,让农民赶着牛回家扛着锄头经过,小孩子上学放学走过,就可以看见艺术品。”

因为河村有前期文化兴村的基础,陈星州的构想迅速得到北流市委宣传部、北流市新圩镇人民政府的支持和河村村民的响应,一批热心的北流本土企业家也慷慨认捐了一部分艺术展箱。短短十来天时间,构想落地。

陈星州把艺术展命名为“五月的鲜花”,他邀请到国内最顶尖的几所艺术高校数十位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艺术家来参加“露天美术馆”的首秀。为这次艺术展创作的作品均为美术展度身定做,在国内属于首次公开展示。

“把国内优秀的艺术人才、领先的文化资源引流到乡村,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止身处偏远农村,即使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很少能有这样高质量的展览。这种嵌入乡村的艺术展,可以有效提高游客的回访率。这种文化甚至可以辐射到周边城市,人气的持续热度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陈星州详细向我们介绍了露天美术馆的优势和特点:“露天艺术展相比前沿城市建筑型美术馆,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用再担心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室内美术馆里横冲直撞大喊大叫,露天美术馆完全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环境下释放天性;艺术品主动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村庄的孩子从小就在艺术的环境中成长,村民每天都在艺术品的伴随中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不仅启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审美品位和精神追求,更给当地乡村的人民提供了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享受。此外,露天美术馆也非常节约、节能,适合在全国乡村大量复制。”

▲参展作品:《无尘·问佛》汪氏三炉金笺纸 作者:颉 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史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工艺美院,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家,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有几位景区老板很希望能把这个露天美术馆放置到景区中——这样就不用陈星州再为资金发愁。“但我拒绝了。我就是想放在乡村,真正为乡村振兴助力,而不是借这个项目去圈短期的经济效益。”

“艺术不落幕。后续我还会邀请全国有名的画家到村里实地写生,或创作‘大地艺术’,他们的作品会留存在村里,这就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也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我们露天美术馆品牌的文化概念体验中心也设立在河村,之后会考虑开发设计乡村特色的农产品。也非常期待能够帮助各个周边乡村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创意设计,将更多高质量的艺术和设计资源带给家乡。”陈星州说。

▲参展作品:《仲夏》纸本水墨 作者:何微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学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现为九江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家,广州国家青苗计划国青班画家。

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博士、策展人李迦迦说:无论“外援”还是“本土原创”,艺术和乡野、风土、民俗之间,可以培育出一种新的关系,它们可以缔结为某种具有健康生命力的共同体。河畔山谷、田间地头,宅前屋后,艺术与自然和谐共存,日出日落、一年四季,我们都可感受这个在大自然中的“美术馆”在时光变幻中的独特魅力。放下朝圣之心,放下身份包袱,泥土的芳香、水田里的稻香与蛙声、山谷间吹来的微风……都是这场艺术盛宴的参与者。

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在今年四月初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文化引领、产业带动”, 露天美术馆的出现,可以说是实打实的“文化引领、产业跟进”的有效实践。

既有国外乡村的成功经验参照,又有本土从业者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或许可以期待,艺术能让面临年轻力量流失的乡村焕发“又一春”——在满足城市中人的田园牧歌想象的同时,乡村透过艺术的棱镜,它的价值能在审美层面被重新认知,从而达到“城市反哺乡村、以文化振兴乡村”的微妙平衡。